(一) 老派音樂時期(Guardia Vieja) (1880-1920年代)- 阿根廷探戈是為了排遣寂寞的產物
1853年起,中下階層的歐洲移民懷著淘金夢開始大量湧入阿根廷,與原居住於彭巴草原的阿根廷原住民高喬人 (Gauchos)、來自非洲的黑人奴隸以及早期殖民時期的歐洲人,造成不同種族、文化強烈地碰撞融合,加上因大量移民而產生的居住及工作問題,男女比例懸殊及族群衝突等,阿根廷探戈就在這樣充滿悲傷與落寞的時空背景下誕生。在尋找撫慰失望與破碎的心靈的小酒館中,在城市的勞工階層中流展開來*。無論音樂或舞蹈的進展都是以觀察模仿、累積經驗的方式發展,樂手們也大都不識樂譜而是根據聽力來演奏。當時的動作有些不為世俗標準所接受,而妓院也是當時探戈舞蹈進行的主要場所,因此此時的探戈舞蹈是不被阿根廷社會所接受。
*編註: 在銀河流域兩岸,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與烏拉圭,皆有阿根廷探戈誕生的貢獻。
(二) 新時代 (1921-1960) [黃金時代(1930-1955) ]- 阿根廷探戈的盛宴
二十世紀初期,阿根廷探戈飄洋過海到了歐陸,在許多城市出現了探戈小酒館文化。萌芽於中下階層的探戈,隨著巴黎上流社會對其的喜愛而使探戈向上發展。隨後名歌手Carlos Gardel為歐美帶來一股排山倒海的探戈熱,同時期的阿根廷工業發展帶動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40年代後探戈舞會已然成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不斷出現的探戈樂團帶來各式樂風、舞蹈人口的大量成長發展出的各式舞風使得探戈演變得更為細緻與多樣,探戈也從情緒慰藉進一步成為都市人的社交與藝文活動。此時的探戈更不只是社交:好的舞者開始表演,集結各種創新舞步的綺麗探戈(Tango Fantasía);電影中也多以探戈為主題。1950年代舞者Juan Carlos Copes將探戈表演帶到舞台上,出現了新的探戈形式「舞台探戈」(Tango Ecenario)。
(三) 先鋒時期(1960-1970)與當代時期(1970-2000) - 重創與重振
阿根廷探戈的第一次重創來自於搖滾樂的傳入,搖滾樂屬於年輕人對抗父權及社會權威的叛逆,於是年輕族群壓倒性的揚棄了探戈傳統;本土鄉村音樂也擠壓阿根廷探戈的市場。1950年代之後,通貨膨脹嚴重,使得探戈工作者生活貧困;阿根廷軍政府兩度上台,全面禁止私人聚會活動,白色恐怖使得探戈音樂家入獄,探戈舞會被迫進入地下化,這是探戈發展的第二次重創。在兩次致命的創傷下,探戈舞蹈發展停滯了,但探戈音樂卻在海外開始跨領域的革命:1980年代旅居歐洲的皮亞佐拉將爵士樂和古典樂以學院派的形式融入探戈中,創造了嶄新的探戈面貌,開啟了新探戈(Tango Nuevo)。我們今天認識到探戈音樂,往往是由皮亞佐拉開始,而非傳統意義上的探戈音樂。
(四) 現代 (2001-至今)
阿根廷年輕人受新探戈吸引,再度重拾這個愛好,並逐漸投身傳統探戈。2003年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市長推動阿根廷探戈世界盃比賽,在比賽期間,當地舉行多場免費舞蹈課、音樂會、圖書展覽、研討會。比賽分為舞台組與舞池組,舞池組又分沙龍類、vals類、milonga類。在世界各地有多個分區賽,並可能加入額外組別,如美國、義大利、俄羅斯、中國、智利等。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教組織將阿根廷探戈列為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台灣的阿根廷探戈在2000年前後在Tanguisimo劉心岳老師正式引入台灣後逐漸開枝散葉,目前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花蓮、台東都有課程或教室。台中在吳依凡老師的鼓勵與支持下,在2015年九月張維倫老師與黃淵源老師開啟在地推廣,創立兩兩探戈Tango.two,是一個與專業師資合作的教室,長遠目標是讓外地的好舞者爭相來台中跳舞。
(以上參考<<探戈藝術的歷史與變革>>一書與維基百科)